大殷山是庐江县龙桥鎭黄屯境内一座美丽而富有人文景观大山。此山海拔大约350米,方圆大约6平方公里。他那神奇的纠藤树,奇妙的狮子巴,张英宰相的舅舅吴老先生的墓碑。早就让人魂牵梦绕,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它的尊颜。
双休日我们一行人向大殷山进发。当我们到达山麓下的村庄时,扑入视野的是那棵高大无比的纠藤树。树干粗如圆桶,四人合抱,树冠大似巨伞,直径十米,叶密不透光,树下可避小雨。最奇妙的是:一胖藤萝与粗壮树紧密缠绕,就像螺纹那样,一律右扭盘旋而上,那形态之妙,气势之宏,它好像地上旋起一股烟,又恰似天上垂下一根绳。
游客到此,谁不为之惊叹。那些摄影爱好者,从前到后,从上到下,从左到右,频频拍摄,看那架势,好像一下子,将这棵树连根装进镜头里,据为己有。
这树下面还有烧香的痕迹,人们把藤树相依看作爱情的象征,凡是初恋的情侣,来此参拜神树,以求爱意永驻!
相传在古代,一对恋人相爱,因门不当,户不对,被父母拒绝。双双投水自尽,后来两人埋葬在这里,俩坟相距两米,男孩坟上冒出一棵常青树,女孩坟头伸出一条常青藤。结果树恋藤,藤缠树,在天愿做比翼鸟,于地甘作藤绕枝。长啊,长啊!不知长了多少年,藤与树终于长成,合为一体,成了今天这一奇观!是啊,生不能成眷属,死后藤树传情,紧紧相依,绵绵拥抱,不离不散,不弃不移,一刻不分。手挽手共沐阳光,肩并肩同享快乐!你看他们是多么的情投意合,生活的多么融洽和谐!听了故事,看看奇树,我心里默默祝福: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!于是我就不由自主的口占一绝;“藤绕枝丫树绕藤,藤枝搂抱树浑身。生平最爱藤栖树, 寓拟人间恋爱情。”
看完藤萝树,我们开始登山,一路上只见:峰峦滴翠,树木参天,山势陡峭,岩石遍布山上,荆棘蔓延石崖,林阴匝地,不见天日,竹植漫山,密不通行,登山仅沿一条羊肠小道,盘旋而上,攀爬此山,慢行路上,顿觉“曲径通幽”之感,有临仙台瑶池之妙。
当我们到达半山要时,这里有一块大约60平米的平地,首先扑入我们视野的是一片巨石,这就是狮子巴,这里树抱石,石拥树,树石相映成趣,别有一番情味。相传是从“走狮洞”跑出的狮子,这块石是狮子的下巴,那深凹下去的就是狮子的嘴了,若从远处看,这块月牙形的巨石,真像狮子的嘴唇。
欣赏了狮子巴,再向前走,眼前豁然开朗:屋舍俨然,良田美池,果树林立,家禽满山,人们忙碌。啊,在这高山上还住着人家,真是: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的世外桃源。
对面来的吴大爷,热情的接待我们,他好像知道我们的疑问説:“这里地势高,空气朗,冬不寒,夏日凉,四季春,花开香,稻两熟,畜生旺,人寿长,是天堂。”老人像背诵三字经,又似出色的导游,他用最简明的话语告之,唯恐耽误我们旅游时间。看他那鹤发童颜的健康形象,他那洋溢着热情而喜悦的神情,我被陶醉了。
吴大爷説:“游客来我这里,主要是看张英宰相给他舅爷书写的吴老先生的墓志铭,我带你们去吧。”啊,多善解人意的老人!他凭他60多年的经验和直觉一下子就看穿了我的意图。瞻仰张英宰相书写的吴老先生的墓志铭,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。马上就一睹墓碑的“尊颜”了,缅怀吴先生的丰功伟绩,心里怎么不激动?
我跟着吴大爷来到墓前。古墓坐落于一个“凹”形的一块平地上,其地势像巨大躺椅,墓葬中央,四周有小丘环抱,仅在西方开了个缺口。此处古柏参天,苍松翠绿,竹林密布,鸟语花香,溪水绕茔。啊,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,名曰:“凤形地”。灵柩葬于凤冠之上,据古人云:“冢占鸾凰入谷天来,能出经天纬地才”。据説,吴家祖居桐城县蔴溪,世代望族,家资万贯,富可敌国。商贾遍布全国,官吏各级有人在任。在京为高官数十人,他的外甥张英一家出了父子两代宰相。吴氏家族为了千秋万代永出俊才,永享荣华富贵。遍派风水先生,在全国各地寻求风水宝地。其结果在我黄屯找到了这块风水宝地,此为“后延万里灵龙脉,前接千条福水泉”。吴老先生就简朴的安葬在这里。树碑刻銘,此墓碑文字系宰相张英亲自手书。
一提到张英,就想起在黄屯流传的家喻户晓故事;相传张英家住桐城六尺巷,其家人为建宅,与邻居发生土地之争,官司打到各县府,衙门碍于张英宰相威名不敢轻意判断,令这场纠纷久拖不决。张家可等不及了,就派人骑快马入京,将此事告知张英宰相,要求给家族做主,占领这块宅基地。张英在回书上写道:“千里来书为一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;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张氏家族被张老宰相的宽容、和谐的气度所感动,就让了邻居三尺宅基地。邻居心想,我们贫穷百姓也不甘示弱,我也让你三尺宅基地。结果桐城“六尺巷”就名扬天下。现在创建和谐社会,这一古代事例可作为和亲睦邻的最典型佐证材料呢。
忆旧事,我对张英宰相更敬佩!真是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啊!气量之大呀!气魄之宏啊!为此,我更想一睹张英宰相的墨宝,欣赏他撰写的墓志铭。走近碑前:只见墓碑高一米五左右,宽约一米,碑上青苔碧绿,可见年代久远。碑中间有一瑕痕,据说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,被造反派“扫四旧”给“扫”断的,但是吴家后代偷偷地把残碑藏了下来。在八十年代后重新合上。墓碑上使用正楷的颜体书写,字迹苍劲有力。雕刻力透石里,字体大方优美,观之赏心悦目。虽然年代久远,字迹还可清晰可辨,碑的右下角书:“康熙四十一年,赐进士第光禄大夫,文华殿大学士,兼礼部尚书加二级家甥张英拜题。”中间是:“黄清待赠显考文学吴公易齐府君之墓”左下角有桐城麻溪及下代众人姓名。此碑被列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对象。看了碑文,我又情不自禁的口吟一首《观张英书墓志铭》:“凤舞龙飞勒石间,铭文千载立殷山。巷宽六尺和谐事,德美传扬宰相船。”
看了这字工意简的碑文,我想:一朝重臣,官爵显赫的宰相的舅爷,竟然在我黄屯此地选冢地,一是证明我们的家乡是一块“人杰地灵”的风水宝地。更说明古代贤能的高风亮节,其墓只孤冢一座,旁无陪棺,一杯黄土,盖下一代鸿儒、权倾朝野高官-----张英宰相的舅舅。其简朴节俭令人惊叹。这与现代那些讲究厚葬之人比起来,真是天渊之别,从而更敬佩吴老先生与张英宰相的为人。
观墓碑,访圣贤,忆过去,看今朝。怎不能令人心潮澎拜,浮想联翩。相传,吴老先生在生前,生活极其简朴,多作善事,治学极为严谨。作文、吟诗均有“苦吟”风范。他言传身教小外甥张英,故此“小外似舅爷”。相传,桐城古文名扬天下。吴张两家也作过杰出的贡献。
啊!数百年来,吴家墓地于此,也带来桐城文化之风,吴张两家,在此兴私塾,办学堂,教化乡民,资助贫弱,更重要的将桐城派文化移植于黄屯。黄屯这千年古镇,添增古韵唐风,所以这一带出了不少吟诗作赋的骚人墨客。省文史馆馆员大儒家张哲舆,大画家朱绍堂,还有雕塑家陶大师,他们大都师传桐成古文派之精华,继承桐城之遗风啊!
啊!大殷山,你是黄屯优美自然景观的缩影,你是黄屯文明的发源地,你是黄屯古代文化传承的见证人,你是黄屯古文化重鎭的写照!
啊,大殷山,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圣地!我爱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