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”字丰碑(长篇纪实散文)

【作者按】本篇以独特的审美视觉将孙立人将军抗日的光辉业绩“形象化”、“艺术化”。

立在“孙立人”铜像前,目光被金光闪闪的铜雕镀亮。眼前这位抗日名将,曾用铮亮的钢枪和明晃晃的利剑,在抗日战场“书写”着一个爱国军人的战争童话,为中国抗战史留下了厚重的一笔。

回眸时光隧道,孙立人的人生起点就不乏众多亮点。他的金色童年是在庐江县金牛度过的。1914年,14岁的孙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,成为学堂一颗耀眼的童星。1921年,他作为中国国家篮球队先发阵容参加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,结果战胜日本和菲律宾,戴上了金光耀眼的桂冠,成为一位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。孙立人让世人看到了挺立起来的中国人,如何在国际竞技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。他为国人立足世界体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!

更震惊寰宇、扬我国威的,还是他在缅甸如何带领救国军征服强敌。他曾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击溃了日寇数万重兵,解救十倍于我的英军脱离重围,让世界震惊。他让被获救的英军狂呼:“中国万岁!中国军队万岁!”一时也让众多外国人高喊:“中国人万岁!”而他的那支让世人惊呼的部队,出征前并不被人看好,缘于孙立人率领的新编38师,是国军中“杂牌中的杂牌”。谁料首次“亮牌”,竟旗开得胜赢得开门红。更难想象的是这支装备差、不受宠的师团,在此后的战役中竟多次击溃狂妄而不可一世的敌寇“王牌”——日军第18师。孙立人的这支抗日劲旅,在美、英、中三国联军作战中,一枝独秀,成了盟军初战失利后的中流砥柱。

在收复北缅的战役中,孙军是战场上的“擎天柱”、“主心骨”,左右整个战局;在大反攻的落幕战中,孙军羽翼渐丰,鹤立鸡群,独唱主角,与协同作战的美英联军击溃数十万日军。在他参战的两千多个战斗中,夺回敌人据点一千多个,击毙近十万日军,他自己也成为杀鬼子最多的将军。

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是,孙军在人迹罕至的“野人山”退敌筑道,打通中缅公路,创造了人间奇迹。奇迹的出现,无疑与孙立人超长的指挥才能有关。作战过程中,孙立人屡屡令与之“协同作战”的同僚和上级大为逊色。他曾多次“抗旨”,固执己见,结果不是反败为胜,就是赢得胜利。例如,缅甸初战,强敌面前孙立人在指挥部“据理力争”——冒死领兵孤注一掷,亲帅一团奇袭,结果取得仁安羌大捷,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反击仗。他用枪口说话,炮筒怒吼,证明中国军队的强大而不可战胜,用枪杆架起了一个大写的“中国人”!

  孙立人,是数以万计的华夏儿孙垒砌的“人字塔”中异常出色的一员。孙立人身高1米75,军装衬体魄,喜着长统靴,炯炯有神的眼光和魁梧笔挺的身材,气宇轩昂,活脱脱战场上一个打不倒、击不垮的“巨人”。在盟军大撤退中,硝烟战火没有吞没立在“人字桥”中的孙将军,指挥殿后的连队快速过桥,用生命做赌注护桥不让狭隘自私、胆小怕死的英军炸毁生命的通道,才使得几十个士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和追赶!那一刻,孙高大魁梧的身躯,在落尘的拱桥上隆起;将军的光辉形象,在驱散了硝烟的战火中凸显。那一刻,孙立人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:站起来,是一尊雕塑;倒下去,是一座丰碑!

战场上的孙立人,每遇恶战,立身险境,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在国内一次激战中,战斗在一线的孙立人险些“倒下”。那是一次攻坚战,为了破坏敌人的浮桥,孙立人冒着枪林弹雨立在距离桥头堡仅30米处亲自指挥,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,当场身中13块弹片倒下,并被埋于敌炮掀起的泥土堆里……他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染了士兵,一鼓作气将浮桥破坏掉了。

他就是这样,作战勇敢不怕死,每次战斗都抱定“不成功则成仁”为国捐躯之决心,用实际行动履行一个军人的天职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:“生命,如果跟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,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!”

孙立人不仅是中国大家族中出色的一员,而且能让“组合体”中成千上万个华夏儿女团结一致凝固成一股力量,筑起一道坚不可摧、拒敌于国门外的“万里长城”。为了让侵略者得到应有的惩罚,尝尝中国人回击的“铁拳”,他花了三年时间精心打造一支抗日部队,在不惹人注目的丛林里,苦练杀敌本领,指挥“义勇军”们唱军歌:“爱国国必强,爱民民自康,矢志救国亡……”让士兵人人握紧钢枪的同时,个个手心攥着一颗“爱国心”。这支不被重用、抑制多时的编外战斗团体,一经出征,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。

作战中,孙立人的部队每次“出拳”,都给对手以重创,频频打出漂亮的“组合拳”、“迷踪拳”,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,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。当这支训练有素的中国军队进驻印度时,军姿雄风无不让人折服,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光芒,也使被英印当局认为“三等公民”的在印华人脸上“镀”上了荣光,改变了外国华侨被歧视的境地,侨胞们无不感到了做一名中国人无上光荣和骄傲!

在印“休战”期间,孙立人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,大做“人”的文章。一面休整练兵,一面腾出手来培养祖国新苗,在异国他乡把爱国的种子播撒,所到之处,办学兴教,共扶持草创华夏学校十余所。经费不足,他就自掏腰包,设法赚钱养校。他十分侧重华侨们的思想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,军政部审核的自编教材里,总把“人——中国人——我是中国人——我爱中国”编写进去,使散落在每个角落里的黄皮肤心灵深处都烙上“中国印”。

印证孙立人“树人”的方面很多,他不但塑造华夏儿女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立于天地之间,而且还为阵亡的抗日将士树碑立传,为后人树立光辉榜样。他的远征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仗打到哪,墓就修到哪,让殉国异域的军魂有个家。回国后,他还在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专门修了一座“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”,并刻上他亲笔题写的力透石背的碑文——“浩气长存”,以此崇功报德,使他们的忠烈事迹永远光耀人间。

对待战地孤儿,孙立人从未遗弃,千方百计使之得到赡养、扶养、抚养,自己就收养了六个烈士遗孤。六个“义子”在孙将军的培育下,个个都得到教育,且品学兼优,学有成就。如天文学家李严,原系“八·一三”淞沪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李钦邦的遗孤,后为孙将军抚养成材的。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孙立人,深知枪杆的重要,但笔杆在建设国家造福人类方面同样也很重要,因此一生以实际行动培养和教育下一代,且乐为他们倾心倾囊,如晚年他写的《回忆录》稿酬两百万新台币,自己未留分文,悉数捐给台北清华大学做奖学金和组学金之用。

孙立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,同时也为家人树立了亲民爱国的榜样。在一次“解放金牛山”的战斗中,孙三老爷(孙立人三弟)将打散的三名新四军战士引至内室乔装打扮成“伙计”,使之躲过了次日县国民党保安队的盘问和追查,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救了革命战士的性命。

孙立人一生为理想而活,立志高远。然而,他处世为人却缺乏圆融通达之本领,导致这个“木秀于林”的将军频遭阵营内部冷枪暗箭,最终成了被弃用的“朽木”。孙立人凯旋归来后,他的人生航道便开始转弯,在军中滞留弃用一段后,被发落漂泊到孤岛——台湾。入台不久,一顶精心编制的犯上作乱的政治帽子紧紧地扣在将军头上,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残暴的恶势力让他难以招架,当台当局第三次将“认罪”书摊放在他面前时,他别无选择地拾起了桌上签字的笔。他意识到,再违抗“圣旨”再不“服法”,他的部下就有三百多人人头落地,孙立人不得不为那些尚在狱中无辜受伤害的人充当“挡箭牌”——在“招认”书上签了字。那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打的“败仗”,但却赢来了“众生”,也算是取得了一次小小的“胜利”。生命之秋,落叶飘零,生命之树被扒去“绿装”,裸露出来的风骨——主干光桠,更显直立挺拔。生命的严冬,他如一片坠地的落叶,无奈地降低了生命的高度,但庆幸与泥土为伴,拥有坚硬的立足点——大地,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,一直支撑着他活到“真相大白于天下”的那一天,近九旬高龄的他这才走出幽禁33年的暗宅,能挺直腰杆做人了!

芸芸众生中,孙算得上是一根高高矗立的生命标杆,他的腰杆挺直,不曾被来自身外各种压力摧垮;他的枪杆不倒,战场上百战百胜;他的笔杆不俗,软笔书法堪称一绝。父母把“立人”这个生命的“标签”贴在他身上,他把“它”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,用毕生光阴,使之演绎出生动形象、精彩绝伦、举世瞩目的故事。他一生立得正、站得稳、挺得直。立足点是祖国的大地,牢记爱国是立世之本;站在历史的高度,竭尽全力提升民族形象;挺直在各种艰难境地,拔高的身躯令人仰视。孙立人一生为国为民为他人,唯独没有他自己,一生廉洁,两袖清风,金钱、名利、地位,对他来说,都是身外之物,始终把国家强盛独立视为己任,为国立身,为国立志,为国立业。他用军号在战争舞台上演奏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“人字凯歌”。

回顾孙立人一生走过的光辉历程,刚涉足社会时,他不想凭借关系步登云梯,他深知人能立世,赖于自身,根基坚固,才繁枝茂叶,硕果累累,因而他从底层做起,一步步完全凭自己的实力向上攀登。在行进的途中,他是一个不受宠的人,屡遭挫折,步履艰辛,好在他不弃不馁,暗蓄力量,悄然潜行,才使得他和他训练的队伍悄悄融入滚滚的抗日洪流中,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了自己一番大业。孙立人一生沉浮,顽强地游走在风口浪尖上,时而涌入波峰,时而跌入低谷,但凭借他坚强而不可摧的意志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,因而不曾被水淹没。

诚然,孙立人的人生轨迹不尽完美,但每条弧线,都“画”在他深爱的中华大地上。在进击的河流中,他用刀枪激起过朵朵浪花,那晶莹透亮的“花瓣”是不会瞬间即逝的,那铺在飞舟后“人字形”的水浪,也不会被历史的漩涡吞噬。孙立人的英名,将永载抗日史册!